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

許寶強:經濟衰退下的民主建設(2009年5月18日)

網上出處@Yahoo! 新聞:http://hk.news.yahoo.com/article/090517/4/c87w.html

(明報)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05:05

【明報專訊】香港首季的本地生產總值比去年下降了7.8%,是近11年最大的收縮;整體貨物出口則下跌了22.7%,是55年來的最大跌幅。儘管財政司長強調將會在短期內推出「既快且準」的措施,但觀乎特區政府近年的表現,我們確實難以期望新的措施,能真的有效地利民紓困,而非僅僅是另一次嘗試減少市民不滿和七一上街人數的政治公關。事實上,正如不少評論指出,從全球經濟近期實質表現的走勢觀測,經濟衰退恐怕不會在短期內離我們而去,而過去幾個月發達國家數以千億元的投入,也無法扭轉經濟蕭條的大局。因此,與其期待港府的百億救市能帶來奇蹟,不如在未來一段日子學習如何與經濟衰退共處,從中避免「更壞的情况出現」,並積極地轉危為機,尋找新生,這恐怕才是真正「務實地」告別過去、立足現在、迎向將來的不二法門。

經濟衰退本身並不必然是嚴重的危機,也可以是周期的調節,校正衰退前所積累的結構問題,例如財富分配的極端不均,或金融市場的崩壞。不過,回顧歷史的經驗,在經濟收縮時段,往往會誘發潛藏於社會的各種不滿和矛盾,而社會矛盾爆發的結果,並不必然是更民主、自由、平等、公義的新社會的誕生,也可以是引致歷史倒退的集權專制的重現,例如二戰前歐洲法西斯的經驗。如果這次的經濟衰退真的是百年一遇,那麼學習如何避免「更壞的情况的出現」,比期待特區政府能很快紓解民困,是否更為「務實」?

經濟衰退與民粹犬儒

要避免「更壞的情况的出現」,單引入經濟上的刺激方案,例如「港式的十大建設」和百億「派糖」,在百年一遇的全球衰退的格局下,最好的效果也只能是治標。治本之道,是盡快改造既有的社會結構,把當中容易孕育法西斯極權思想和踐行的各式體制和文化,根本地轉化為較為民主、開放、平等的制度和社會關係。香港正在面對的危機,並不是經濟產值減少,而是繼之而來的社會矛盾的激化,將會引領香港往什麼方向。

正如我在過去的一些文章指出,陷入經濟衰退前的香港,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(見下表),使大部分缺乏經濟和文化資源的社群,愈來愈難以享有真正意義的自由,包括個體的「拒絕順從(主流)的權利」;與此同時,本地社會日益瀰漫的「交功課」心態和恆常地重複習以為常、無意義、儀式化踐行的犬儒文化(cynical culture) ,以及Ernesto Laclau所指的民粹政治——以諸如「看不見的手」、「經濟自由度」等含混的空洞能指(empty signifier)作為中介,把異雜多樣的社會訴求,打造成擁有同一敵人的集體身分,建立截然二分的敵我界線,例如市場vs.政府或家庭vs.同性戀。這種種不再重視連貫的原則和核心價值的文化和政治,逐漸成為香港文化政治的主流。

近日曾蔭權有關「代表香港整體市民」的言論,除了反映其輕視實利以外的倫理價值和做人處事的基本原則,也同時彰顯其民粹心態——以其想像中的大多數民意為價值和施政依歸,卻不管這些民意是否合理和公義。另一方面,金融海嘯也讓我們清楚看到,所謂的「新自由主義」,其實是劫貧濟富的財富再分配遊戲,建基的並非是連貫的「新」的「自由主義」的價值,而是借助民粹政治的伎倆,以建構簡單的敵我對立關係,鼓吹有利於大企業的所謂「放任」或「不干預」政策。

民主建設的迫切性

在香港當前貧富兩極分化嚴重、經濟陷入衰退、矛盾容易激化的社會脈絡中,把問題簡化和傾向尋找「方便的敵人」的民粹政治,以及日漸瀰漫於本土的不再追求認真的犬儒文化,在缺乏普遍地滲入社會每個角落(例如政府、議會、工厰、學校、教會等)的民主體制和對「拒絕順從(主流)的權利」的制度化保障下,很可能孕育出排外、針對非主流社群、不尊重個體自由和社會公義的法西斯或極權主義式的思想和踐行。

因此,在「百年一遇」的經濟長期衰退的期間,政府除了應改變向大企業傾斜的政策,以減少失業和扭轉貧富兩極化的趨勢,是否還需要加速政制的民主化,以制衡主要源自政務官和放任主義者的民粹傾向?民間社會力量在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以紓民困之餘,是否應同時集中精力,推動議會、工廠、企業、學校、醫院、教會等各種社會制度內的民主建設?

今年正值五四運動90周年、六四民運20年祭。如果我們批評官方的五四紀念活動搔不着癢處,沒有觸及學生和市民強烈的民主訴求,那麼民間紀念五四和六四的最有意義的方式,也許是身體力行,在社會的各個環節直接推動民主的進程:在議會和特首等層面以外,支持普選的教師

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下你們的意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