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

許寶強:讓學生主導通識學習(2005年06月25日)

網上出處@香港獨立媒體網inmediahk.net: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node/40910

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第二次諮詢較受關注的討論,是如何考核。當局建議通識科公開試總分的三成由校內評核決定,包括佔總分二成的獨立專題探究報告(評核範圍包括探究過程與成果),及一成的課堂表現(包括討論報告、課堂習作、學校測驗等)。佔七成的公開試卷,則希望測試學生能否以課堂所學知識和技巧,解答建基於試卷提供的不同類型資料而設定和延伸的題目,並作出不同角度的分析。考評局指出,通識科的公開試題只會着重學生的基本知識,而非背誦能力。

就此,有教師擔心校內評核方式容易讓學生「請槍出貓」,考評局表示會採用各種措施阻嚇作弊;公開試方面,不少老師擔心考試範圍過於廣泛,以及難以把握評分標準。

儘管這些討論在既有教育制度下不無道理,但它們建基的假設──考核學生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「公平」地分辨學生的優劣──與通識科倡議的議題探究式學習沒甚麼關係。

新高中通識科要採用議題探究式學習,主要是為了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:由教育當局和學校設定課程內容,老師決定教學法、進度和評核標準,學生被動地接收知識。

相反,議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,是培育學生終生學習能力、深化對知識的了解和應用技巧,以學生的興趣、關注作動機,將學生置於學習過程中心,老師只是從旁提供指引和輔助。

在議題探究式學習中,學生應擁有並掌控整個探究的過程和結果,並學習管理和修正探究學習的步驟。探究式學習應理解和尊重學生發展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,哪怕是簡單、帶實驗性的方法,也是良好的學習經驗和發現過程。

因此,探究式學習比灌輸式教學更需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,在過程中令學生感覺安全、自信、受尊重,不會因所知有限而感到羞恥和無價值。因此評核方法應以形成性的評估為主,而非傳統的小測大考等僅僅衡量極為單一的學習結果,並以此來判定成敗。

形成性評估目標應與探究式學習目標完全一致,即透過評核活動(包括學生自評),由學生思考和管理學習過程,透過評核過程獲得關於學習方法、內容知識、成果和改進方案建議的及時、清楚、可信的反饋,以鞏固已能做到的,並改正及校正探究方向。

形成性評估是重要部份,應在學習前、過程中和後反覆進行。學生如能經常以不同渠道與教師和其他同學討論學習態度、方法、目標,進行自我評估,才是有意義的學習活動,才能在離校後仍能終生學習。

在公開試中有良好的表現,並不等於在形成性評核中也一定表現良好,除非我們能確保公開試測試的,完全與形成性評估的目標一致,即達至探究式學習目標。但無論如何,學生在專題探究過程的表現,並非公開試成績能反映的。因此,若專題表現成績與公開試成績有超過20%差距,而要檢查校內評核的準確性,除了反映不信任學校和學生外,還假設了應以公開試成績作為其他評核方式的準則,表示形成性評估只是次要的評核方式。

目前有關通識科公開試的討論,只集中在學習後的成果評估,這是否有效回應對議題探究式學習缺乏知識內容、純粹「吹水」的批評,還有待觀察,但恐怕對促進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過程不會有太大幫助。是否有點本末倒置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留下你們的意見。